2019年12月21日,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重点实验室主办,我院承办的“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高峰论坛暨第六届学术研讨会”在研究院隆重召开,来自国内食品营养与食品工程、航天医学领域100余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主题为“聚焦食品工程新技术,保障长期飞行营养健康”。
会议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食品与营养室主任赵伟研究员主持,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综合计划处吴传亮副处长,深圳市绿航星际太空科技研究院领导分别作了开幕致辞和欢迎致辞。
研讨会分主题报告和专题报告两个环节。北京工商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孙宝国院士、中国农业大学任发政院士等七位专家围绕会议主题,从营养代谢、食品工程技术创新、食品安全控制以及航天飞行中的营养保障技术等不同领域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
孙院士在题为“创新驱动食品品质与价值提升”的报告中阐述了食品产业的作用和地位,世界食品产业发展趋势以及世界食品科技发展趋势。实现中国传统食品现代化,需要坚定饮食文化自信,坚持创新驱动,积极主动探索中国传统食品的科学技术问题,全面建成我国膳食模式和饮食习惯的食品科技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创新体系,从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陆军军医大学糜漫天教授以代谢调节与代谢的复杂性为切入点展开了题为“代谢调节与航天飞行人员精准营养干预”的报告。糜教授提出实现精准营养干预应解决代谢问题,个体特定营养需要的提出应结合多组学应用技术,个体的遗传特征、遗传背景、肠道微生态、代谢特征和生理状况,以及个体对营养素、食物代谢反应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形成原因等,从而实现航天飞行人员精准营养干预。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赵伟研究员在“未来航天食品技术的展望”的报告中简单回顾了我国载人航天的发展以及成就,提出了航天食品工程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初步解决方案。指出航天营养食品工作至关重要,提供安全、营养、美味、高效的航天食品,确保航天员或者将来星球移民的营养健康是每一位航天营养保障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中国农业大学高彦祥教授在题为“未来食品”的报告中展望了我国未来食品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提出民众健康、风味创新、加工技术及包装创新驱动食品创新,植物基食品、功能食品、低钠食品、低糖食品、低脂食品等将引领未来食品的发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刘新民教授在“食药同源产品:国际注册法律法规及市场”报告中简述了保健功能食品的发展历史及各个国家和地区草药监管细则,为我国保健功能食品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内蒙古农业大学靳烨教授围绕地方良种羊屠宰性能和肉用品质的差异和变化规律研究,羊肉(品种和产地)指纹图谱溯源技术等研究,就肉与肉制品品质与调控技术与参会代表们进行了讨论交流。
我院食品技术部部长于燕波副研究员做了题为“融合创新助力航天和全民健康”的报告。在报告中于部长简述了我院职能及食品技术部的使命和主要工作,重点阐述了食品技术部围绕航天员长期在轨健康开展的关键技术攻关工作以及面向大众营养与健康进行的技术开发,提出了食品技术部发展目标及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与会专家对食品技术部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对部门未来的发展有较高的期待。
主题报告结束,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苗建银副教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陈军丽博士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温玲蓉博士等八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报告交流。
会议期间,各位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参观了研究院食品技术部,对食品技术部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对部门自主研发的全豆豆浆、燕麦乳、辅助降糖饼干和功能性啤酒等产品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技术交流,为后续合作奠定了基础。
食品部秉承研究院“服务载人航天、造福社会民生”的理念,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部级重点实验室为技术依托,面向航天员长期在轨营养健康开展技术研发,面向大众营养健康需求开展技术转化。本次会议7篇主题报告、8篇专题报告,围绕“聚焦食品工程新技术,保障长期飞行营养健康”这一主题,从营养代谢调节、食品工程技术创新、食品安全控制等不同角度作了细致阐述,以期立足技术创新引领未来食品发展,达到了将国内营养保障与食品研究领域的新技术、优势资源与载人航天需求充分对接、融合的目的,与会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对进一步加强在营养学与食品科学领域的技术交流、融合创新达成共识,将一如既往地共同致力于推动我国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以及食品行业领域的持续发展,使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航天事业,服务于大众民生。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坪地高桥工业区工业三路龙口工业园2号、5号厂房及宿舍
公交路线:可乘坐978路,B671路,M219路前往坪地同兴工业区,向前行100米即到
Copyright © 2024 深圳市绿航星际太空科技研究院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 深圳航天科普研学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9127435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2637号